文章来源:亚洲金融与发展协会 发布时间:2025-03-03 13:56:05
近期,A股市场波动加剧,科技股走势牵动人心,而核心资产的表现也备受关注。综合机构观点,科技股短期调整源于交易拥挤、政策观望及外部扰动,但中期产业逻辑未改,AI、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仍是核心主线,回调或为布局良机。两会政策窗口临近,内需修复与"新质生产力"成为关注焦点,消费、资源等防御板块呈现高低切换特征,核心资产估值性价比凸显。
究竟科技股调整是行情终结,还是中场休息?核心资产能否迎来春天?且看众券商观点:
中信证券:中国核心资产的春天
展望春季,随着政策在三大领域的推进和发力,信心修复将从科技领域逐步扩散到经济领域,美国对华限制的加强或是市场在春季的最大一次挑战,但也是信心全面修复的试金石;中国的新赛道在萌芽,具备千亿美金市值潜力的新核心资产在扩容,同时传统赛道龙头当中约有30%的公司陆续出现经营拐点;港股的行情还在早期,而前期相对滞涨的A股核心资产正加速出清,未来GARP策略或接力极致弹性策略,中国的核心资产有望迎来春天。
因此,我们沿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价值重构、供给侧改革引导行业供需出清以及制度优化释放消费潜能三个视角,从科技、工业和消费板块中甄选出“新核心资产30”组合,作为春季的配置重心,我们认为在信心全面修复后,“好公司”与“普通公司”之间的分化将远远超过“好行业”与“普通行业”之间的分化。
光大证券:科技股“集体熄火”,行情结束了吗?
过去一周,A 股市场 “先扬后抑”,AI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集中调整,市场偏好快速降温。
科技股调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来看,美国日前宣布自3月4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扰动市场偏好。内部方面,3月重磅会议临近,市场进入政策执行与效果观察期,防御情绪有所升温。同时,科技股自身也存在性价比的问题,目前板块拥挤度(即成交额占比)已接近历史高位,当理性情绪回归时,资金集中兑现,引发科技股调整。
不过,科技股中期大概率仍是市场核心主线。一方面,国内政策坚定支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AI 技术不断突破,如 DeepSeek 技术带来新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拓展投资热点。
因此,当前科技股调整可能仅是中期上行趋势中的短暂休整,当新催化剂出现时,行情有望重启。在此背景下,大盘回调风险总体可控,重磅会议前后,平稳运行的概率较大。
配置上,短期来看,防御类资产(比如黄金、有色金属、电力设备等)与价值蓝筹(券商、地产、国际工程等)配置价值凸显。中期来看,AI硬件和应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板块在调整充分后有望继续上行。
中信建投:牛市多急跌,短期的快速回落释放获利盘,对行业板块的中期走势会更健康
上周市场遭遇强分歧,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热点板块集体重挫。而低位的商业百货、食品饮料、酿酒行业等大消费板块得到一定修复,资金高低切换迹象明显。究其原因,受特朗普对中国输美产品再加征10%关税,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消息影响,美股科技股重挫对市场造成扰动。另一方面,本轮A股尤其是AI+相关科技股,在宏观叙事驱动下快速上涨。而在短线获利盘兑现以及外资机构发布研报对其形成冲击。
展望后市,牛市多急跌,短期的快速回落释放获利盘,对行业板块的中期走势会更健康,AI 等科技领域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调整过后会重新迎来新的机会,资金将更多关注产业革新给上市公司带来的EPS上升空间。中期来看,在政策“稳”的大基调下,A股下行空间有限,投资者应避免盲目杀跌,利用回调优化持仓结构,聚焦业绩与政策双主线。
配置上,一、资源类资产(金、铝、铜、石油石化、油运、煤炭)的安全属性确立底部;二、中美关系缓和预期下,出口链短期或有所反弹,关注出口链中与全球制造业扩张相关的机械设备;三、低估值国企(银行、铁路、港口)的重估过程仍将继续,也是市场稳定剂;四、关注AI+、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国产替代等。
申万宏源:短期顺势调整,中期趋势不改
短期顺势调整,多方面问题集中消化:美对华关税威胁再加码,主要矛盾暂时切换回海外扰动,3月初和4月初是验证窗口。国内两会在即,会后是政策执行和效果观察期。科技产业趋势短期低性价比问题被广泛讨论,顺势调整是健康的,等待产业催化再出发。
25H1科技产业趋势占优的判断不变:1. AI硬件和应用都有产业纵深,A股“含AI量”中长期还有明确提升空间。2. 产业趋势行情中期高点,大概率会出现在中期低性价比的位置,短期低性价比触发的调整,往往不是大级别调整,而是领涨细分方向切换的信号。3. 25H1小盘成长风格占优的环境未变,经济持续改善的预期仍难形成,交易性资金仍是边际定价资金。
调整窗口更看好有短期催化的价值板块:国际工程承包、房地产、券商,核心消费预期两会刺激内需,关注一季报窗口长期破净公司市值管理的投资机会。中期继续看好科技产业趋势是结构主线,重点关注:国内AI算力和应用、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
华西策略:春季攻势延续,深挖“两会”相关投资机会
短期受美股大跌和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本轮结构性科技行情的独立性有所减弱,市场对TMT交易拥挤的担忧有所加剧,部分交易性资金或阶段性退潮,建议聚焦受益于“两会”政策发力的内需方向的补涨机会。中长期看,本轮AI+投资已经从海外映射向国内AI产业链景气度切换,在国内AI产业加速追赶海外的过程中,A股在国产算力、机器人、AI应用等方向的投资机会有望持续扩散。
以下几个方面是近期市场关注的重点:
1)海外方面,美国关税政策扰动全球市场情绪。当地时间2月27日,美方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产品加征25%关税的决定将于3月4日如期生效,同日还将在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10%。美国加征关税的政策或正在加剧美国滞胀担忧,2月经济数据已出现放缓迹象。一是美国2月Markit服务业PMI步入萎缩;二是密歇根大学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同时长期通胀预期上行至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
2)3月初“两会”召开在即,市场对于宏观政策的期待随之增强。根据我们统计,2019年以来,A股在“两会”召开期间上攻动能或有所放缓,“两会”结束后随着预期落地将再次聚焦政策主线。展望2025年“两会”,重点关注扩内需、新质生产力、稳楼市股市方面的表述。其一,扩内需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重点,其中提振消费放在内需首位;其二,总书记在民企座谈会强调“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多作贡献”,人工智能、低空经济、6G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仍是重点支持方向;其三,2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到“稳住楼市股市”,预计今年稳地产政策有望加码。
3)短期科技板块跟随海外市场波动加大,市场对TMT交易拥挤的担忧有所加剧,或引发阶段性获利盘止盈。2月末,伴随美股大跌,中国权益市场亦出现波动,本轮结构性科技行情的独立性有所减弱。一方面,前期市场积累了较多浮盈盘,短期行情的延续依赖国内外产业技术的持续突破;另一方面,临近3月,美国关税政策、俄乌和谈、“两会”政策等不确定性有待落地,部分交易性资金或阶段性退潮。
4)中长期维度,科技成长赛道投资的核心在于产业趋势变迁,“新质牛”资产仍是主线。科技成长赛道投资的核心在于产业趋势变迁,类比2009-2015年的一阶段“智能手机产业链”到二阶段“互联网+”行情,本轮AI+投资亦从海外映射向国内AI产业链景气度切换,而第二阶段行情持续时间往往更长、涉及范围更广。在国内AI产业加速追赶海外的过程中,A股在国产算力、机器人、AI应用等方向的投资机会有望持续扩散。
行业配置上,关注受益于“两会”政策发力的内需方向的补涨机会,如消费、“两重两新”等领域;中长期科技产业趋势下的“新质牛”资产仍是主线,关注:AI+(AI应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国产算力)、低空经济、国产替代等。
天风策略:赛点2.0第三阶段攻坚不易,波折难免,重视恒生互联网
近期AH市场均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特朗普关税升级是导火索,调整的背后或主要是一些技术性的原因干扰,包括近期主线科技板块交易拥挤的提升,临近两会日历上具有一定的兑现效应、AH溢价指数回到24年以来的最低点附近等。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仍然处于复苏,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表现好于24年、近期出现抬头,并且2月PMI数据也出现明显修复。另外两会政策的落地及后手有望逐步对冲特朗普冲击。
赛点2.0第三阶段攻坚,社融脉冲已出现回升,春节归来进一步观察基本面改善情况,恒生已先行,A股反应滞后。根据经济复苏与市场流动性,可以把投资主线降维为三个方向:
1)Deepseek突破与开源引领的科技AI+(详见《DeepSeek系列:AI+投资图谱》(20250206)),2)消费股的估值修复和消费分层逐步复苏(《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20250102)),3)低估红利继续崛起。红利回撤常在有强势产业趋势出现的时候,因此低估红利的高度取决于AI产业趋势的进展,而AI产业趋势的进展又取决于AI应用端和消费端的突破。消费板块投资的核心因子是估值,在当前消费板块低估值、利率下行、政策催化下复苏周期抬头(哪怕是很弱的斜率),以宏观叙事而对消费过分悲观反而是一种风险,重视恒生互联网。
东吴策略:如果成长风格高切低,应该买什么板块?
短期来看,科技风格内部或迎来高切低。风格内部轮动嵌套于大级别的多空轮动和风格轮动当中,即在多空/风格轮动已完成基本切换且市场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如2020-2022年的新能源产业链内部就经历了 “电池化学品/锂电——风电/光伏——其他边缘品种”的轮动表现。在流动性充裕环境下,核心板块已充分定价,致使产业内部交易向配套/边缘领域传导扩散。本轮AI行情中,云计算、机器人等核心分支被赋予较高的估值后,资金也开始尝试向低位板块轮动。
市场转向基本面交易的条件尚未成熟,顺周期风格或只有短期补涨的机会。一方面去年四季度增量政策密集落地,但向基本面传导仍有时滞,对年报和一季报的影响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表现出韧性,两会政策大幅超预期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意味着未来半年到一年向上预期的盈利空间也并未打开。因此,市场转向基本面交易的条件尚未成熟,顺周期板块的补涨更多是短期政策博弈和市场风格阶段性平衡的结果。
红利资产的收益相对有限。红利风格更加锚定十年期国债,“类债”属性是交易的核心逻辑。当前十年期国债利率难以复刻24年末下行的速率和斜率,因此红利资产的绝对收益相对有限。同时在经济基本面不断复苏、外部因素扰动有限的背景下,市场也难以赋予安全资产过高的估值溢价。
综合本轮行情涨幅、成交拥挤度以及板块估值分位数,目前云计算、宇树机器人、DeepSeek、影视院线已同时出现短期资金面超买,建议关注泛科技板块中的固态电池、低空经济、创新药、存储、消费电子、智驾。
华创策略:核心资产有望回归,关注价格水平回升迹象
市场短期波动更多缘于外部冲击,对内政策仍将处于宽松区间,短期经济复苏被证伪的概率较低。
近一周全A日均成交量达到2万亿,市场热度仍处于高位,指数回调幅度或相对有限;更多是由于成交过热后杠杆资金阶段性获利了结引发高低切。
暗线渐明,核心资产有望回归。核心资产当前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PEG视角下具备更高的估值性价比;经济企稳改善下资产负债表修复推动广义消费的回暖。
阶段性再均衡后市场风格更多取决于流动性充裕与通胀回升之间的角逐,及对应以科技为代表的小盘成长与核心资产之间的权衡:科技关注政策空中加油的信号,核心资产关注价格水平回升迹象。
民生策略:中国资产不仅是低位防御,扩散行情刚刚开始
上周(20250224-20250228)市场结构上不仅出现了涨跌幅和估值的“高低切换”,也出现了从AI引领的科技板块向传统内需领域切换的特征。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三点:第一,A股各板块之间的交易热度和波动率上出现了极致的分化,有待收敛;第二,科技股的行情有赖于新催化的不断出现,即使新催化出现,参考去年四季度的经验,市场对催化本身的反应可能逐步钝化;第三,经济内生修复的动能正在逐步显现,而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逻辑上出现了边际挑战。
今年以来,恒生科技的表现大幅超越以沪深300(这一指标历史上与中美制造业相对强度相关),前期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回落使市场选择跟随景气更强的AI产业链相关的恒生科技,放弃与中国经济大盘更相关的沪深300。而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开始修复,且超越2024年和2019年的季节性,或许将使上述的逻辑得到逆转。另一方面,A-H溢价也已走到近3年的低位,从过去的经验上来看,上周恒生科技因映射行情而下跌,或许是开启A股相对H股溢价修复的契机。
当前,国内工业企业库存水平下降至过去5年中枢以下,开工率有所抬升,“两会”后“两新两重”政策的发力将使内需顺周期板块有更大边际改善。
我们推荐:第一,与“量”企稳更为相关的下游消费(品牌服饰、食品、饮品、白电、旅游等)+中游供给格局较好或有积极变化(工程机械、钢铁、化学制品、锂电等)+有色(铜、铝);第二,通胀风险下,大宗商品得到重估:黄金,原油,黄金股的启动可能依赖于黄金涨幅趋缓后金价中枢上移的确认;第三,低估值+红利,同时兼具中国宏观风险下降的:银行、保险。
华金策略:春季行情未完,进入后半段
增量资金流入还有空间,春季行情未完。(1)分子端:长债收益率上行显示基本面改善预期上升。一是历史经验上,地产销售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均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二是节后国债收益率出现明显上行,后续地产销售、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速等可能有所回升。(2)流动性:增量资金流入还有空间。一是宏观流动性短期维持宽松:首先,海外对国内宽松掣肘有限;其次,国内资金面近期偏紧,一季度仍可能降准降息。二是增量资金流入还有空间:首先,以全A成交额达到2万亿左右推算,融资可能还有1000亿左右的流入空间;其次,本轮陆股通成交额上升幅度(61.7%)与2024年(64.1%)类似,预计今年春季行情期间陆股通流入可能在900亿左右;再次,预计新发基金单月依然维持在200-400亿左右的水平,回升幅度有限;最后,险资等长期资金流入空间仍较大。(3)风险偏好:短期可能继续偏强。一是市场情绪指标仍处于中性水平:首先,股权风险溢价仍处于高位;其次,除科创50外,多数指数估值分位数均处于中性水平。二是外部事件对市场情绪有一定扰动。三是短期国内政策继续支撑风险偏好。
科技短期情绪偏高,但并不过热,调整后仍是逢低配置的机会。(1)科技短期情绪偏高。一是TMT成交额占比已达46%,超过2009-2010、2013-2015、2019-2021年三轮科技行情的成交额占比最高值,接近2023-2024年科技行情中成交额占比最高达50%的水平;二是TMT成交额占比从30%提升到46%的速度快于前几轮科技行情。(2)科技行情短期并不过热,调整后仍是逢低配置机会。一是TMT成交额占比/TMT总市值占比明显低于前几轮科技行情:首先,成长行情中,TMT的板块成交额占比/板块总市值占比最高值在2.2-3.4倍左右,医药板块成交额占比/板块总市值占比约在1.5-8.0倍左右,电新板块成交额占比/板块总市值占比最高在2.1倍左右;其次,2024年9月18日至今TMT成交额占比/TMT总市值占比最高在2.2倍,远低于前几轮行情。二是TMT行业轮动还未完成:首先,历史上成长行情(TMT、电新、医药)处于中后期时,除传媒和医药行业外,龙头股(全行业市值前5名)涨幅均低于非龙头股涨幅;其次,2024年9月18日至今,TMT非龙头股涨幅在79.3%,龙头股涨幅在92.1%,行业轮动未完成。
科技仍是主线,短期继续关注调整后的科技、可能补涨的成长和消费等行业。(1)短期科技仍是主线,消费和部分低估值红利也可能补涨。一是短期科技仍可能相对占优:首先,复盘历史,两会前后高景气的行业持续占优,两会后若经济基本面出现较强修复则顺周期相关行业可能占优;其次,短期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趋势不断上行持续推动科技行业景气上行,而经济基本面可能维持弱修复,顺周期相对占优的条件不满足。二是短期消费和部分低估值红利行业可能补涨:首先,历史经验上,春季行情期间前期涨幅靠后的行业在中后期表现可能相对偏强;其次,2025/1/13日至今煤炭、石化、银行等低估值红利和家电、食品饮料等消费行业涨幅靠后,可能补涨。(2)短期建议继续逢低配置:一是政策和产业趋势向上的电子(半导体、消费电子)、机械(机器人)、传媒(AI应用)、通信(算力)、计算机(自动驾驶、数据要素);二是基本面可能改善和补涨的电新、医药、商贸、社服、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