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券商一周策略:短期可能见底,政策加码值得期待,外部扰动敏感期高股息有望进一步强化

文章来源:亚洲金融与发展协会 发布时间:2025-01-13 09:07:38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中信证券等多家机构分析指出,当前市场正处于政策预期与外部扰动的交织期。年初以来的市场降温过程已基本完成,短期增量资金有望带来支撑,加之春节后流动性改善及两会前后的政策加码预期,春季行情的基础正在逐步夯实。

尽管海外风险累积对市场情绪构成一定压力,但国内逆周期调节措施和稳定市场的政策值得期待,或将成为推动市场反弹的关键力量。耐心等待外部不确定性落地和内部政策的进一步明朗,积极布局下一轮进攻行情。

中信证券:政策加码值得期待 春季躁动渐行渐近

投资者仍在等待外部扰动因素落地以及内部政策加码,但年初以来市场本身已经迅速完成降温过程。短期可预见的增量资金来自活跃资金择机加仓和保险资金择机增持,随着外部扰动因素落地,政策加码值得期待,春季躁动渐行渐近。一方面,从政策出台的时机来看,1月下旬关税等海外扰动因素有望落地,为了对冲潜在外部压力,逆周期调节和稳市场政策均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从市场本身运行的阶段来看,我们的交易损耗指标显示短期内市场止跌概率较高,同时活跃资金成交占比已迅速降至2023年以来低位,完成现金回拢。我们认为市场已具备春季躁动的基础,只需耐心等待外部扰动落地和内部政策加码。

维持红利+主题的配置策略,红利内部更偏向消费型红利,主题内部仍围绕机器人、端侧AI和新零售轮动。

华安证券:外部扰动敏感期 高股息有望进一步强化

海外风险持续累积,预计市场延续震荡。近期发改委、财政部宣布部分举措,整体上符合预期,但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赤字率提升幅度等还需等待3月两会上公布,对市场提振有限。此外海外风险持续累积,一是特朗普继续实施逆全球化,市场对出口和经济冲击担忧持续发酵。二是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对降息分歧加剧,转向鹰派路径概率大幅提升,对美股及全球资本市场形成偏好抑制。因此,整体上在经济基本面显著改善或国内政策加码对冲前,预计市场延续震荡态势不变。而外部风险持续累积,可能对风险偏好形成一定抑制。

配置上,高股息占优方向有望进一步强化,农牧、通信也值得关注。而汽车、家电、电子受“两新”政策落地可能逐步兑现。

华金策略:短期可能见底,聚焦科技

短期进一步调整空间有限,可能见底。(1)分子端:经济延续弱修复,盈利回升趋势不变。一是高频数据显示经济仍延续弱修复趋势:地产周销售同比增速继续大幅回升,石油沥青装置和螺纹钢开工率有所回落。二是10-11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继续回升,A股年报预告逐步开启。(2)流动性:短期维持宽松。一是美国就业数据走弱,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贬值压力有限。二是历史经验上央行在1月或2月实施的降准基本在春节前落地,今年节前也可能降准。三是股市资金节前可能弱修复,中证2000再下跌5%以上才能触发大规模融资预警风险。(3)风险偏好:特朗普可能加征关税对市场情绪有扰动,但国内政策对风险偏好仍有支撑。

短期继续逢低配置科技、部分消费等行业。(1)短期科技和消费可能仍是配置主线。一是复盘历史,牛市期间短期调整时低估值稳定类行业占优,调整后高景气及政策导向型行业相对占优;二是短期内如果调整见底,AI相关的科技行业仍可能是景气度最高的行业,提振内需政策下部分消费行业也可能受益。(2)成长中的传媒、计算机、医药生物、军工等,消费中的社会服务、美容护理等行业短期调整较多且估值性价比较高,值得关注。(3)短期建议逢低配置:一是政策和产业趋势向上的传媒(AI应用)、计算机(自动驾驶、数据要素)、电子(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算力)、机械(机器人)、军工;二是可能受益于政策的食品、商贸零售、社服、纺服、家电;三是基本面可能改善的电新、医药等。

中信建投:积极布局下一轮进攻行情

本周市场缩量调整,部分投资者对货币政策预期有所下修,情绪偏弱。12月核心通胀有所修复,耐用消费品表现升温。美国非农大超预期,美元与美债收益率飙升,联储降息预期下修。整体来看,市场近期调整并没有伴随牛市逻辑的破坏,更多是提供了下一轮行情的空间,后续无论是特朗普正式就职落地、汇率稳定与央行推进降准降息、春节后流动性改善预期、两会前的政策预期以及其他政策加码催化,都有望推动新一轮进攻行情。投资者应该考虑积极布局。

重点关注行业:电子、通信、传媒、军工、有色、非银、银行、地产链、建筑、食品、休闲服务等;重点关注主题:AI+、低空经济、首发经济等。

天风证券:赛点2.0第二阶段,政策驱动与主题轮动

市场宽幅震荡,主题行情剧烈波动下机构较难参与,在春节归来基本面改善验证之前,切忌追高卖低。政策驱动与主题轮动把握信创和消费阶段大波动,重视恒生互联网。

市场正处于“强预期,弱现实”的赛点2.0第二阶段,类似23H1的“杠铃策略”:一边是政策态度转向,对未来预期改善,风偏上行,成交额持续高位,导致主题行情占优、高换手的科技方向活跃;另一边是政策生效需要时间,政策出台节奏和力度也会根据经济现状“边走边看”,“弱现实”或将持续一段时间,垄断红利不时会有所表现。惠民生、促消费后续政策加力也值得期待。

华西证券:“新质牛”主基调不改 耐心静待“年度买点”

特朗普2.0政策预期下,全球大类资产呈现再通胀交易特征:美元指数和商品上涨,美股美债下跌。国内则处于增量政策与经济数据空窗期,且临近春节长假,A股部分资金倾向于等待海外不确定性“靴子落地”后再布局。跨年以来A股主要指数出现调整但部分小微盘和科技主题指数在底部反弹,显示A股越是接近至下方关键缺口,资金面向上支撑力量越是增强,春节前后或出现年度重要买点。

行业配置上,一是低利率和资产配置荒下,高股息板块作压舱石;二是逢低布局“新质牛”核心资产,主要包括AI+、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国产替代等。

信达证券:春节前可能是第二次买点

2024年9月初是这一轮牛市第一个较好的买点,下一个可以重点关注的时间点可能是春节前。10月以来的震荡,内部结构性机会很多,但分化很大,10-11月机构重仓股偏弱,小盘主题低价股较强,最近大盘股偏强,小盘股走弱。本质上是因为,对机构投资来说,政策预期推升完第一波没有分歧的拐点性行情后,政策效果还有待验证。对居民来说,因为9月有一波普涨性行情,所以居民资金快速回流,但随着横盘震荡时间变长,增量资金流入力度变慢。我们认为,市场中枢的再次大幅回升,需要居民和机构资金形成合力,最早估计要等春节之后。

未来1个月配置建议:金融地产(政策最受益>上游周期(产能格局好+前期涨幅和预期低)>交运&公用事业(低估值防御)>AI&消费电子(新赛道+成长股中的价值股+风格阶段性偏大盘价值)>出海(长期逻辑好,短期美国大选后政策空窗期)。

民生证券:做好当下市场的“防守反击”

市场热度回落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9月24日以来市场过高预期收敛的必要,一方面也要看到A股处在股东分红+回购回报最高且定价不足的状态,这是市场长期稳定的支撑。当下科技成长成为了最后的堡垒,成交额占比位于3年来高位。但往后展望看,本身主题驱动边际上有所放缓,自身热度有回落的必要性。资源股短期有地缘政治冲击的催化,中期视角看可以等待需求的逐步恢复,TMT与实物资产成交额占比差处于3年来高位,有回归的可能性。广义实物资产当下将进入相对收益时期,后面逐步过渡到绝对收益时期。中国经济地产去金融化已经基本完成,制造业活动主导下,资源品将逐步从过去的防御逻辑未来走向顺周期逻辑。

推荐:第一,资源类资产(石油石化、铝、油运、铜、金、煤炭)的安全属性是当下要点,需求变化决定了未来的弹性;第二,从库存周期与行业格局角度,推荐制造业头部企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激光设备等),基础化工,普钢等行业的龙头;第三,低估值国企(银行、铁路、港口)仍将是市场的稳定剂;第四,服务消费的机会(航空、OTA平台、快递)。

中泰证券:市场“空窗期”回调后或如何演绎?

当前市场处于“岁末年初”基本面与政策面“风险空窗期”,在信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市场整体波动或加剧。整体而言,近期市场并无大级别利空,上周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显著超出市场大部分投资者预期。就市场后续演绎而言,当前指数急跌阶段或接近尾声。考虑到春节前仍处于关税、楼市韧性等“空窗期”,预计春节前后市场仍有反弹的机会。当前时间点,建议密切关注:中证2000等中小市值的企稳情况。小微盘流动性是决定市场短期何时企稳反弹的最重要指标。

当前时点可逢低布局低位央国企+硬科技产业链:当前市场利率持续下探,使得央国企整体风险溢价上升。可适当配置券商、军工、科技等,以应对市场随时可能出现的“政策出击”预期。当前中美地缘风险持续,“硬科技”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投入方向之一。这其中,以军工、无人机、机器人、商业航天为代表的“硬科技”方向或将是25年起弹性最大的全球产业方向。

兴业证券:3、4月份或是行情能否转向盈利驱动的重要观察窗口

3、4月份不仅是市场依据政策信号和基本面验证、重新选择方向的重要时点,也是评估内需顺周期资产和困境反转类资产能否占优的重要验证窗口:第一,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经济目标和包括赤字率在内的增量政策力度,并加速推动政策的落地。若政策发力能够带动市场有明确的基本面改善预期,有望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也意味着内需顺周期资产有望迎来积极定价。第二,上市公司将于4月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在经历逆周期政策发力2个季度、部分行业进一步迎来出清后,财报有望逐步验证企业基本面的改善。此外,财报还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结构上的景气线索,帮助市场凝聚主线。第三,来自中美贸易等外部的扰动逐步“靴子落地”,市场或将进一步聚焦内部景气修复的线索。

两会前,整体仍偏向“哑铃型”风格。“哑铃”的一端:关注AI、新质生产力与并购重组。“哑铃”的另一端:类债红利做底仓,消费与周期红利等基本面线索清晰再增强配置。